喀麦隆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猴痘健康提示 [复制链接]

1#

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*(Monkeypoxvirus,MPXV)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*性疾病,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、皮疹、淋巴结肿大。该病主要流行于中非和西非。年5月以来,一些非地方性流行地区的国家先后发现大量猴痘病例,且已出现人际间传播。为保护我国公民健康,特对猴痘疫情情况及疾病预防与治疗等信息进行整理,提出以下健康提示。

一、猴痘疫情情况

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确诊了全球首例人感染猴痘病*病例。此后,非洲陆续有国家报告猴痘病例,目前,已有11个非洲国家(贝宁、刚果民主共和国、刚果共和国、喀麦隆、中非共和国、尼日利亚、科特迪瓦、利比里亚、塞拉利昂、加蓬和南苏丹)发生过猴痘疫情。因此,目前认为,非洲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为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区,而且,病例主要分布在非洲中、西部热带雨林地带。

非洲以外地区为非地方性流行地区,既往发生的猴痘疫情较少,且本地传播有限。美国年猴痘疫情为历史上首次在非洲以外地区发现猴痘病例。此后,英国也曾在年、年和年报告了少量猴痘病例。上述病例中,绝大多数都有非洲地区旅居史。

年5月13日,英国首先报告本土猴痘病例,此后,欧洲、美洲、亚洲、大洋洲和非洲(非地方性流行国家)陆续发现猴痘病例,截至6月8日,全球非地方性流行地区已有5个大洲28个国家发现猴痘疫情,累计报告确诊病例例和疑似病例1例,无死亡病例[1]。其中,86.5%(例)来自欧洲,其次为美洲(例)、亚洲(13例)、大洋洲(6例)和非洲(1例),各国病例报告情况详见下表。

年非地方性流行地区国家猴痘病例报告一览表

此外,年非洲猴痘地方性流行国家也有病例报告,截至6月8日,非洲共有8个国家发现猴痘疫情,累计报告病例例,死亡72人,粗病死率为4.7%。其中,刚果民主共和国报告病例数最多(病例例,死亡64人),其次为尼日利亚(病例例,死亡1人)、喀麦隆(病例31例,死亡2人)、中非共和国(病例25例,死亡2人)、加纳(病例17例,无死亡)、刚果共和国(病例9例,死亡3人)、利比亚(病例4例,无死亡)和塞拉利昂(病例2例,无死亡)。

本轮疫情病例数和波及范围均增长较快,为非地方性流行区的历史之最。病例以中青年男性为主;多为男男同性恋者,疫情传播与性活动密切相关;绝大部分病例未曾前往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区(即非洲中部和西部的11个年前曾报告猴痘病例的国家)旅行;临床表现相对较轻且不典型,皮疹主要分布在生殖器部位,数量明显偏少,只有几个甚至一个皮疹,未见进一步扩散。

二、猴痘基本知识

(一)猴痘病*

猴痘病*是全长约为kb的双链DNA病*,属于痘病*科正痘病*属,是正痘病*中对人类致病的4种病*之一(其余3种为天花病*、痘苗病*和牛痘病*)。猴痘病*存在2个分支(西非分支和刚果盆地分支),其中,西非分支病死率约为3.6%,刚果盆地支病死率可达10.6%[2]。年5月以来非地方性流行地区发现的猴痘病例样本,测序分析结果为西非分支。

猴痘病*对热敏感,56℃30分钟或60℃10分钟可灭活,紫外线和一般消*剂也可灭活,对次氯酸钠、氯二甲酚、戊二醛、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。

(二)猴痘流行病学

猴痘病*在自然界主要存在于非洲的啮齿类动物(非洲松鼠、树松鼠、冈比亚袋鼠、睡鼠等)体内。灵长类动物(猴、黑猩猩、人等)接触感染猴痘病*的啮齿类动物后也会感染。感染了猴痘病*的动物和猴痘病人都是这个疾病的传染源。

猴痘病*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。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、病变渗出物、血液、其它体液,或被感染动物咬伤、抓伤而感染。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,也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,接触病*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。本次猴痘疫情还发现多数病例在发病前有同性性行为,可能主要还是与性活动中的密切接触传播有关,目前尚不能确定是否会经过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传播。猴痘病*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。

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*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。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(尤其是年后出生的人)对猴痘病*普遍易感。

(三)猴痘病人临床表现

潜伏期5-21天,多为6-13天。

发病早期出现寒战、发热,多有发热,体温多在38.5℃以上,伴头痛、嗜睡、乏力、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。多数患者出现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等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。

发病后1-3天出现皮疹(见下图)。典型皮疹表现为,首先出现在面部,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,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,面部和四肢皮疹较躯干更为多见,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,皮疹数量从数个到数千个不等;也可累及口腔黏膜、消化道、生殖器、结膜和角膜等。皮疹经历从斑疹、丘疹、疱疹、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,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,直径约0.5-1厘米,质地较硬,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。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-4周。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,甚至瘢痕,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。

(图片来源:世界卫生组织网站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